近年來,連云港市聚焦暢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大力推進“干部下沉、數字賦能”,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發展效能,繪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畫卷。
黨建引領貫穿始終
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
連云港市按照“黨建引領、網格夯實、力量下沉、資源激活、數字賦能、三治融合”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五治提升”工程,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協調機制作用,加強跨部門工作統籌、資源整合、協調聯動,一體推進基層治理服務中心建設,構建四級聯動、縱向貫通的集成指揮調度體系。
全市5041個網格黨支部成為治理“橋頭堡”,9576名黨員中心戶“亮身份、走在前”,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截至目前,已有2.7萬名在職黨員主動到社區報到,組建起政策宣講、矛盾調解、應急處突等各類志愿服務隊,讓“黨員紅”成為基層治理最溫暖的底色。
在海州區新海街道海連社區的“黨建+”鄰里中心,托老室的老人們正跟著志愿者練習書法,隔壁的“四點半課堂”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是連云港市打造的90個“兩托四助”惠民項目之一,通過政府補貼、企業讓利、社區自籌的方式,將托幼、托老、助醫、助餐、助業、助學等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累計惠及20萬人次。
連云港市編發《“干部下沉、數字賦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典型方式工作指引》,以“一張圖”形式明確基本邏輯、適用領域、運行流程、預期作用、注意事項等內容,為基層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操作范式。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因地制宜融合創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干部下沉扎根一線
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水”
在灌南縣百祿鎮南房村人大代表聯絡站,由鎮人大攜手法檢“兩院”成立的百祿鎮反詐工作宣傳隊,近年來常態化開展“走訪選民”“送法進企”等法律宣講活動,提高群眾的防范意識,守住老百姓的“錢袋子”。這是連云港市推動“三官一律”進基層的具體實踐之一。
“以前辦事得往鎮里跑,現在干部天天在村里,有問題‘家門口’就能解決!”東海縣牛山街道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干部下沉帶來的顯著變化。連云港市建立鎮街“班子包片區、部門包村居、‘兩委’包網格”的“三包”責任機制,推動80%的鎮街干部下沉一線,每人聯系2個網格,每周至少1天駐點辦公,真正把辦公桌搬到了群眾“家門口”。
贛榆區柘汪鎮將5個執法片區與“三包”責任區融合,設立5個綜合行政執法站點,鎮街班子成員兼任站長,帶領執法人員每天巡查走訪,依托“5分鐘響應圈”快速處置占道經營、違建巡查等問題,實現執法力量集中調配、快速響應,成為群眾身邊的“安全衛士”。
為了讓干部沉得下、干得好,連云港市出臺配套考核機制,將“三提三知”作為基本要求,把群眾滿意度、問題解決率納入干部年度考核,表現優秀的在晉升中優先考慮,履職不力的進行約談問責。同時,大幅提升社區工作者待遇,還設立了崗位津貼、專項獎勵,讓基層崗位真正成為干事創業的“熱土”。
數字賦能提質增效
跑出基層治理“加速度”
在海州區板浦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全鎮的人口數據、網格事件、民生訴求等信息,工作人員通過“數字鄉村小程序”就能實現遠程調度處置。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全市建成四級聯動的基層治理信息平臺,整合20多個部門數據,實現“一網統管、一屏通覽”。
“叮——”東海縣薛團村村民手機上的“薛團家園”小程序彈出提醒,村口道路破損的問題剛上報,就已派單維修。這種“群眾隨手拍、平臺智能分、干部快速辦”的模式,讓民生小事在網格內快速解決。
在城市管理一線,“雪亮工程”的視頻監控搭配AI智能識別,能自動捕捉占道經營、垃圾堆放等問題,系統實時派單給網格員,平均處置時間從3天縮短至6小時;在鄉村治理前沿,灌南縣新安鎮用無人機定期巡查田間河道,結合衛星遙感影像等多維度數據源,精準識別秸稈焚燒、私搭亂建等隱患,預警準確率達95%;覆蓋全市的“我的連云港”App,整合智慧醫療、公共繳費、求職招聘等20大類服務,年訪問量達3500萬人次,成為群眾手中的“萬能工具箱”。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讓基層治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全市84.6%的民生問題實現網格內閉環解決,治理效能迎來質的飛躍。
從黨員干部下沉一線的腳步,到數字平臺閃爍的光標;從網格微信群里的及時回應,到鄰里中心傳來的歡聲笑語,連云港市正以“黨建引領”的溫度、“干部下沉”的力度、“數字賦能”的速度,書寫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