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有活力,經濟有韌性。撐起連云港經濟“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是港城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連日來,記者進企業、下車間,在一線觸摸生產“脈動”,聆聽一個個迎難而上、向新而行的故事,感受到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的活力。
連云港的民營企業主要分布在醫藥、石化、鋼鐵、新材料、新能源、設備制造等行業,為全市貢獻了70%的技術創新成果、80%的就業崗位、90%的上市企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持續提升,已成為“工業立市”的生力軍。
連云港市委書記馬士光主持召開全市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時表示,要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當好服務企業“店小二”,聚焦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千方百計為民營企業發展降本減負、排憂解難,堅定不移做民營企業的堅強后盾,傾心竭力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與廣大民營企業攜手譜寫“強富美高”新港城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持續攻堅,掌握企業生存主導權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不是等來的、要來的,是拼來的!”江蘇天明機械集團副總經理崔順姬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來,我們始終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走創新路、吃創新飯,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曾經以生產高端化纖新材料紡絲成套裝備為主業的天明機械集團,2009年開始進軍礦山裝備領域,并于2011年決定研發國內第一臺智能化刮板輸送機成套裝備和多功能車載式礦山應急救援鉆機,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嚴峻挑戰。“在設備最后調試的兩個多月里,盧明立董事長和我們基本上吃住在公司,他帶領大家日夜奮戰在生產一線,發現問題就立刻想辦法解決。為了讓兩個新產品順利問世,公司上下全力以赴。”崔順姬說。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8月16日,天明機械集團自主研制的這兩套高端重大裝備均試車成功。從2000年租廠房起步,到成長為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23年來,天明機械集團迎難而上、集智攻關、奮力拼搏,規模逐步擴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該公司多次打破發達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壁壘,先后獲得5項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50多項產品獲評國家重點新產品、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等,多項創新成果填補國內行業空白。
突破新技術、掌握主導權,已成為港城民營企業的高度共識。
“不要小看這一枚枚小小的粒子,其生產中技術壁壘極高,以前國內鮮有企業能夠實現量產,市場90%以上需求依賴進口。”盛虹斯爾邦石化副總經理張慶雨介紹,光伏級EVA是生產光伏膠膜的核心材料,對透光度、耐候性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由于無法突破國外技術壟斷,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通過技術攻關,如今斯爾邦石化自主研發的光伏級EVA產品,無論是透光度、耐候性,還是在晶點、熔指等關鍵指標上,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在光伏膠膜領域成功搶占全球市場近三分之一份額,成為當之無愧的產業鏈“鏈長”。
眼下,盛虹石化正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搭建起南北互動的世界級科研平臺,分別在上海和連云港成立了盛虹先進材料研究院,通過產業鏈聯合創新,加速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我們將戰略部門和技術部門合二為一,成立企業發展部,背后的深層含義就是將科技創新和企業發展深度融合綁定,以新技術為企業發展著力點,求新求變。”盛虹石化企業發展部副總經理左剛說。根據規劃,盛虹石化將投資超100億元,組建千人博士團隊,全面打造“主導產業+科創平臺+創新團隊”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學研聯動,不斷破解行業技術難題
“高校團隊有強勁的科研優勢,而企業有實踐優勢,通過合作可以起到‘1+1>2’的優勢互補作用。”江蘇齊天鐵塔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新說。
目前,該公司正與江蘇海洋大學劉成文教授團隊加緊研發,對鐵塔表面使用的鋅液成分不斷進行優化調整,以期研制出最佳“配方”,在控制鍍鋅層厚度的同時提高工件熱鍍鋅后的附著性,延長鐵塔使用壽命。
近年來,江蘇齊天鐵塔制造有限公司與江蘇海洋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成功研發出輸電鐵塔塔材鍍鋅助鍍池加熱循環系統、高壓鐵塔構件生產用流水線系統等新工藝,產品已銷往全國20余個省區市。“下一步,我們將著力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聚焦智能車間建設,希望在自動焊接機器人生產線、自動分揀設備、鍍鋅生產線自動化、產品在線檢測智能化等方面實現突破。”周新說。
與江蘇齊天鐵塔制造有限公司相隔不遠的連云港天邦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流體儲運裝卸設備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通過持續增加科技創新技改投入、強化創新成果應用,該公司走在流體儲運裝卸設備領域前沿,與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常州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高校共同建立了完善的技術開發體系,致力于油氣輸送裝備智能化、高效率、高可靠性方面的開發并取得突破。
“產學研協同創新、全力破解行業技術難題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也幫我們打開了發展新空間。”連云港天邦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吳立峰介紹,我國北方冬季氣溫低,苯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凝固,形成類似“雞蛋殼”的形態,卸載時需要將外殼敲碎、加熱。這一過程中存在效率低、操作困難、苯油氣揮發泄漏等問題,低溫下苯槽罐車卸車成為業界一大難題。“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兩年前,我們與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常州大學開始聯合研發鎖緊式苯循環密閉卸車鶴管。經過數百個日夜的研發試驗,產品最終于近期推出,并已小批量投入市場使用。”吳立峰說。
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相互借力,圍繞行業發展中痛點難點“鉆牛角尖”,填補技術空白,已成為民營企業創新鏈條上關鍵一環。
“我們積極幫助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搭建供需對接‘聯姻橋’,著力推動高校、科研機構的相關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精準對接,增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生動力。同時,精準摸排企業人才需求,全力幫助企業對接引進高層次人才,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連云港市工信局副局長孫和衛說。
加快布局,向外拓展道路越走越寬
“2021年,我們全資收購了韓國公司ESMO Materials并更名為Hysol EM。如今,國內外公司協同創新,共同研發、生產固態環氧模塑料和液態環氧模塑料,著力打造集成電路封裝材料研發高地。”衡所華威電子有限公司海外公司負責人唐國平告訴記者,早在1983年,公司就開始生產環氧模塑料。經過多年深耕,公司的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已承擔完成多項國家、省市重大科技項目。公司的銷售網絡也已覆蓋全球主要市場,為德州儀器、英飛凌、安森美等全球知名半導體企業提供產品,在環氧模塑料行業,出貨量穩居全球第四、中國第一。
“我們在中國大陸和臺灣以及韓國分別設立了研發中心,并借助長三角都市圈的人才‘磁場效應’,組成了一支由江蘇省‘雙創博士’領銜的研發團隊。同時,引進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尖端設備和大批優秀人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打造全球價值鏈,已具備上游核心基礎材料的制備和應用、功能性涂層材料的設計和研發、高分子薄膜、精密涂布等全產業鏈加工和制造能力。”江蘇慧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凱說。
在連云港,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速海外布局,“走出去”的道路越來越寬廣。
截至2022年底,恒瑞醫藥產品已進入全球40余個國家。該公司堅持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并重,在內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合作,加快開拓全球市場,已在歐美等地獲得包括注射劑、口服制劑和吸入性麻醉劑在內的20多個注冊批件。此外,該公司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目前七氟烷等產品已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實現規模化銷售,正逐步加強在俄羅斯、中東及東南亞國家的產品注冊力度,著力推動更多創新產品服務全球患者。
敢闖敢拼,向新而行。民營企業已成為港城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為鼓勵民營企業創新,在多年培植創新沃土的基礎上,連云港市相關部門持續發力,打出系列“組合拳”——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重點產業人才直評機制。實施“百企千才支持計劃”,到2025年,計劃遴選100家左右具有良好創新前景和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企業,支持企業定向培育產業骨干人才1000名左右,引導優質項目、人才資源、創新要素向重點產業鏈匯聚。實施“產業工匠鍛造計劃”,推進產教聯合體建設,加大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支持本地中高職院校圍繞連云港市重點產業發展精準設置相關專業,建立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金融“活水”灌溉,設立2億元中小企業應急轉貸資金,助力民營企業降低轉貸成本、防范和化解資金鏈斷裂風險。中小企業應急轉貸業務已與連云港市18家商業銀行合作。積極落實各類獎補政策,今年以來,兌現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獎勵資金4460萬元,其中民營企業4060萬元;兌現產學研計劃補助資金248萬元,其中民營企業200萬元;為民營科技企業減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額33.68億元。
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通過建立專精特新專屬金融產品庫、制定出臺《連云港市“專精特新”企業融資促進方案》、設立30億元市級產業投資基金、開展專精特新企業深度巡診等方式,助力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聚焦全省“1650”產業體系建設,圍繞全市10條重點產業鏈,組織開展技術難題協同攻關,形成一批重大自主創新產品,新增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載體。
交匯點記者 胡陽梅 吉鳳竹 楊袁鑫
通訊員 徐長弟 王貴珍 毛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