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三提升”工作法讓富民興村“提量”更“提質”
——灌南縣新集鎮孫灣村黨總支書記 王立松
書記工作法簡介:
自2017年擔任孫灣村黨總支書記以來,王立松帶領黨員群眾勤思考、刻苦學、踏實做,總結凝練出“黨建引領增合力,提升基層組織動能;產業振興增實力,提升鄉村發展潛能;為民服務增動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三增三提升”工作法,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黨建成效轉化為發展成效,摸索出了一條具有孫灣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2023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5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孫灣村先后獲評灌南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
書記工作法內容:
黨建引領增合力,提升基層組織動能。堅持以“黨建惠民、服務發展”為目標,以組織融合、黨員融合、民心融合為抓手,把廣大干群擰成一股繩,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黨群聯動促進孫灣村實現“三個蛻變”。組織融合促進力量由散變聚。面對班子成員配備不足、重點工作停滯不前、矛盾問題比較突出等現狀,王立松利用2個多月時間,走訪村內黨員、群眾,收集整理了50余條意見建議。王立松決心以黨建為引領,從健全組織體系入手,搭建“村黨總支—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網絡,進一步增強村級黨組織統籌協調功能。同時,按照宗族親屬、地緣邊界相結合的原則,將全村劃分為5個黨員責任區,設立10個鄰里互助點,實現組織和人員全覆蓋。黨員融合促進作用由弱變強。王立松積極吸收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種植能手等進入村“兩委”班子,組建了一支曉民生、懂網絡、有活力的鄉村振興“智囊團”。建立村“兩委”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等機制,通過開展“先鋒先行”等活動,引導黨員亮身份、樹形象。他還積極發展“合作社+支部”模式,有針對性地把社員中的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干部培養成合作社的致富帶頭人。民心融合促進管理由少變多?!皩O灣村的事兒,不能由我們揮手拍板,要讓每個孫灣人都參與進來?!蓖趿⑺稍诘谝淮稳w黨員代表會上就提出這個理念,他帶頭走訪群眾,收集協商議題,逐個攻堅突破。常態化開展“進家門、訪民情”走訪服務活動,組織村民代表、“兩代表一委員”等圍繞焦點議題開展調研走訪、征求意見建議,累計走訪群眾超過1.8萬人次,召開協商會50余次、處理重點問題30余項。
產業振興增實力,提升鄉村發展潛能。“產業興才能鄉村興,經濟強才能人氣旺”,王立松始終堅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探索出了一條“黨支部+家庭農場+農戶”的創新發展之路。在窮則思變中摸索起步。面對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的狀況,王立松有著清醒的認識,必須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他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認真謀劃發展,積極盤活資產資源,大力推進“黨支部+家庭農場+農戶”模式,組織村黨員干部建立家庭農場,明確用工全部在本村,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戶,采取入股分紅增收、務工增收、分散經營增收和集體增收等方式,帶動村民致富。孫灣村先后建立了16個家庭農場,村集體經濟從2017年的1萬元躍升到2023年的125萬元。在群策群力中逐步發展。王立松帶領村“兩委”班子積極動員村民以承包地入股,先后流轉土地3000余畝。土地流轉了,合作社建好了,種植什么成為孫灣村發展中的又一問題。王立松召集全村黨員代表、村民代表開展集中討論10余次,確定采取多元化種植策略,引進葡萄草莓采摘、綠化苗木、蔬菜種植、高效特色養殖業等項目,帶動1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在改革創新中開拓前進。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王立松并未停下腳步,帶領村“兩委”積極探索產業鏈發展、品牌化銷售、直播帶貨等新發展方式,對村內現有特色農產品進行質量升級,注冊特色品牌,打造農產品帶貨直播間,邀請年輕黨員干部探索網絡直播銷售新模式。王立松還提出“發展企業化”運作思路,帶領班子成員挖掘鄉土文化,放大生態優勢,規劃建設現代采摘園、垂釣園、農家樂等項目,并積極對接企業,開展村企共建,打造鄉村休閑一日游線路。
為民服務增動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越是“小事”,越顯真情。王立松立足孫灣村實情,思民之所思、憂民之所憂、紓民之所難,推動服務重心不斷向群眾“小事”傾斜,于細微之處彰顯為民服務本色,努力以“真心”換“民心”。辦好群眾實事踐初心。在解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后,王立松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群眾辦實事上。2023年8月,507平方米的孫灣村黨群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王立松牽頭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服務留守老人、“愛心暑托班”等活動,村集體每年拿出5萬元,用來資助貧困學生、獎勵優秀高考生,構建起了農村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實施硬件設施改造惠民工程,完成15公里村級道路硬化,改造6公里自來水管網,全村90%以上農戶廁所實現入室進院,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美化人居環境換新顏。為了打造水韻孫灣美景,王立松帶領村干部積極投身美麗鄉村建設,以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加大河道建設整治力度,新增綠化面積80畝,新建12公里水泥渠、2座電站、16座橋涵,變“臟亂差”為“凈景美”。組織網格員、志愿者成立一體化治安巡邏隊,參與撿拾白色垃圾、整治亂堆亂放亂種植等工作,為每戶家庭配備垃圾箱,指導垃圾分類處理,建立長效保潔機制,爭創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新治理模式提質效。王立松還積極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安裝平安監控12個,并接入公安社會面監控內網、政法“雪亮工程”內網,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禁種鏟毒、夜間巡查等工作。打造“警格+網格”融合服務站點,“三官一律”進站聯系群眾工作,依法及時化解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問題,切實以法治強化善治保障。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倡導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文明新風。
書記工作法啟示:
孫灣村的“三增三提升”工作法,通過強化組織力、發展力和凝聚力,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為實現富民興村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
固本強基是干事創業的強大引擎。鄉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離不開堅強的黨組織作為核心。不斷嚴密組織體系,將黨組織建在發展的最前線,將黨員的力量集中到產業發展一線,才能更好地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石。只有產業蓬勃發展,鄉村振興才能穩固。作為村莊發展帶頭人,村書記必須具備勇于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團結帶領一班人,深入挖掘本村的潛力,以不畏艱難、勇于開拓的決心,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探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且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心系群眾是服務民生的動力源泉。只有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上,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激發群眾的創造力和積極性,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實踐證明,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還是社會治理、民生改善,實實在在辦好惠民利民實事,才能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