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企業就能申請購房券和生活補貼,線上辦理,幾天就審批通過了,這效率超出預期!”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引進的高校畢業生楊智斌的感慨,道出了來連人才的共同感受。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我們持續加大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推進力度、保障力度,緊扣發展需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著力優化人才生態,讓各類人才在連云港這片沃土上大展拳腳、成就夢想,為中國式現代化連云港新實踐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連云港市委書記邢正軍表示。近年來,連云港深入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人才近悅遠來好生態,讓人才這一“第一資源”在黃海之濱從“落地”變“扎根”,催生出產才融合的新活力。
3.0新政送紅利廣納賢才
“不僅博士碩士有各類補貼和資助,專科生也一樣能享受購房券,這一政策讓我看到了連云港求賢若渴的巨大誠意,也讓我對留在連云港發展更有期盼。”在今年的連云港人才日活動現場,中國石油大學碩士范子瑜翻看著連云港市3.0人才新政的介紹手冊這樣說。
“我們走訪調研和書面征求了全市重點企業、科創平臺、高校院所等115家用人單位,搜集近1500條意見建議,最終形成3.0版人才新政及12個配套辦法,構建起以‘花果山英才計劃’為統攬,全市統一、引育并重的人才政策體系。”連云港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說。
新政不僅在覆蓋面上實現重大突破,讓更多人才共享政策紅利,更針對不同群體推出硬核“定制禮包”——創新類人才項目給予最高3000萬元綜合資助,創業類人才項目給予最高1億元綜合資助;急需人才除1萬元補貼外,優秀項目還能再獲最高10萬元資助;鄉土人才創業項目最高獲50萬元資助,還能享受創業貸款等“一攬子”服務。
企業是使用人才的主體,連云港制定了更加靈活的人才評價機制,賦予100家企業人才舉薦權,讓企業在人才職稱和技能等級評定、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有更大話語權和自主權,已把近1000名高精尖缺人才納入“百企千才”支持計劃,給予重點關注、優先支持。
產才融合拓展人才發展空間
“48只種蟹,育出200萬尾優質苗種,經濟效益比以往翻番——這是科技鎮長團給我們送來的‘金鑰匙’!”在連云港科發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育苗車間里,公司總經理夏加虎指著游動的擬穴青蟹幼體,難掩興奮。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研究員劉磊作為連云區科技鎮長團成員,帶著專利技術扎根企業,在全國首次突破長江以北擬穴青蟹規模化繁育難題,為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再添助力。
這樣的“校地聯姻”,在連云港已形成成熟體系。連云港通過科技鎮長團引進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尖端技術、高端人才與創新項目,精準對接地方企業技術需求,協助攻關“卡脖子”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十多年來,連云港累計組團14批、92個、到崗644人次,累計爭取財政資金3.5億元,助力企業申報省級及以上項目1152個、獲得立項支持497個,授權專利6869件。
對于人才來說,發展空間始終是最重要的選擇因素之一。依托花果山科創走廊建設,連云港集中力量建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實驗裝置、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北大分子工程研究院連云港中心等科創平臺,支持盛虹先進材料研究院等建設,不斷提升創新創業服務、科技項目培育功能,讓人才在連云港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圍繞六大主導產業、10條重點產業鏈、52個細分鏈條,連云港精準編制、動態更新核心人才庫和緊缺圖譜,更加精細精準招引緊缺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讓人才跟著產業走、產業靠著人才興。”連云港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同志說。依托連云港市人才創投基金、醫藥創投基金,連云港引導基金重點投資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具有產業基礎優勢的初創型人才項目。2023年以來,已與90余個人才項目洽談對接,銘毅智造、心銳醫療等10家企業已在連云港設立公司,落地發展。
暖心服務“留人”更“留心”
“掃一下‘英才碼’,可以免費乘坐公交車、游覽景區,享受人才專屬公積金貸款提額,讓人才享受服務更便捷!”在連云港市人才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演示,展現了連云港“卡碼融合”的創新便捷。作為全省首個試點,連云港市打通政務與人才數據接口,8大類16項服務實現“碼上享”。
解決“關鍵小事”,才能留住人心。人才驛站、人才公寓、人才住房、人才社區,一整套安居體系讓人才輕松“落腳”城市,“山海智家”系統已為2600名人才匹配房源,500余個“青連驛站”房間,為擇業青年提供最長14天免費住宿。“不僅給工作,更給生活,這才是‘第二故鄉’的感覺。”市第一人民醫院全職引進的博士人才葛妍妍說。
當前,連云港市正聚焦打造“一帶一路”區域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圍繞全市發展大局,依托“5·21我愛你多一點”人才日、“11·8”雙創周、“才到港城·價值連城”高校行等品牌活動,大力實施花果山英才“雙創計劃”、“521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等,持續完善生態、平臺、計劃、服務“四位一體”人才工作體系,著力構建近悅遠來的良好生態。
今年以來,連云港新增高層次人才近1800名、青年人才2.54萬名。從3.0新政的“政策引力”,到科創平臺的“事業磁力”,再到暖心服務的“情感聚力”,這座“一帶一路”區域人才中心,正讓越來越多英才在黃海之濱扎下“事業根”、結出“幸福果”。
(吉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