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幸福之城,歷來以最高禮遇和最大誠意廣納天下英才,‘青睞海州’人才驛站、拎包入住人才公寓等一應俱全,創業補貼、貼息支持等應有盡有,購房獎補、生活補貼等全面保障,誠邀更多有抱負的青年人才來海州書寫家國情懷、繪就人生華章。”日前,在2024年連云港“高校求賢季”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專場推介會上,海州區委書記、連云港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李鋒向參加活動的高校學子發出誠摯邀約。
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一直是海州區委區政府思考的人才工作重點之一。為了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加快建設人才高地、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海州區從頂層設計入手,建立健全引才聚才政策體系,在實施紅韻海州人才新政十條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名校優生”安居補貼、技能人才政府津貼等人才新政3.0精選版,不斷強化人才政策吸引力。近兩年,海州區共引進科技副總132人、高層次人才700余人,入選省、市“雙創”人才49人。
“藍色是正常細胞,紫色是癌變。我們這個設備可以通過對未切片未染色的離體組織的細微結構進行多模態顯微數字圖像采集、存儲、檢索、顯示和轉換,發現病灶的良惡性,從而輔助醫生快速作出臨床診斷。”在北京大學分子工程研究院連云港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正在使用該研究院研發的飛秒激光無標記影像裝備儀器對病理組織進行檢測。研究中心負責人趙玉介紹,同傳統的熒光標記相比,該儀器可以在半小時左右發現10微米組織病變情況,從而讓醫生更快判斷患者的情況,為后期的治療爭取更多時間。
該中心是海州區聚焦區域性生產創新中心任務,打造移動版北大“研究院”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海州區把平臺建設作為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域統籌、高標推進,放大平臺引才“虹吸效應”。先后啟用北大分子工程研究院連云港研究中心、數字科技大廈、醫療器械產業園、駐歐洲聯合創新中心等平臺載體,與“九校一所一院”簽訂“智匯海州向未來”戰略合作協議,實施“海智入海”計劃,創新校地合作機制,人才資源加速匯聚。此外,不斷加強“1+N”廣領域離岸孵化器體系,構建“創新研發—成果孵化—產業化落地”創業生態鏈條,實現人才項目孵化在基地、落地在本地,研發在飛地、轉化在本地,促進創新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
近日,海州區委人才辦服務專班前往智儒匯新科技有限公司,與企業創辦人王伊蕾博士團隊進行對接,服務專班立足企業實際情況,耐心講解區“雙創”計劃申報流程、支持政策,幫助其梳理所需材料,為企業解決了創辦人實繳擴增、高層次人才認定等3件事項。“去年企業注冊以來,海州區委組織部、區科技局等各部門熱情周到的服務,都讓我們感受到主城區走在前列的人才發展環境,有力地增強了我們在海州的投資信心。”王伊蕾說。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近年來,海州區聚焦聚力招商引資和營商環境“一號工程”,開通“惠才強企”直通車,實施“百名干部進百企、專班專員促發展”行動,掛鉤聯系185家重點企業,優化9家市級強優企業海州服務專班,關心關切企業人才資源訴求,助力企業填補人才缺口、突破技術壁壘、厚植人才沃土,奮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主城區人才生態,為全面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供強大驅動力。
海州區還在全市率先成立人才安居公司,面向全區800余家企業開展人才公寓需求調研,做好公寓的選址建設和功能配套。“我們計劃在城區規劃建設一處高品質人才社區,同步打造東、西、南、北、中5個區域人才公寓,最終形成2000套人才公寓多點布局,滿足不同區域各類人才的安居需求。”海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佟欣說,目前人才安居公司正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我們始終把優化生態作為人才工作的動力方向,不斷激發生態育才‘涌泉效應’。”佟欣說,海州區將緊緊圍繞“提升首位度、矢志爭一流”目標定位,立足“紅韻海州英才”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加碼資金保障、加強要素整合,全面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區建設。
(趙芳、王雅萱、孟慶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