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晚,位于鎮江市潤州區的新晉“城市地標”——京畿路街區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我在‘梧桐街事會’上提了不少建議,包括街區前期設計、公共空間改造,都被社區采納了。”“87而遇”咖啡店負責人殷昊說,他們是該街區第一個入駐商家,也是最早參加“梧桐街事會”的商家。針對街區治理問題,京畿路社區黨委組織居民、商戶代表、職能部門搭建“梧桐街事會”,已召開10場議事會,解決微實事67件。
今年以來,鎮江市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系統構建“家門口”黨建,打通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我們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持續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進一步建強戰斗堡壘、壯大骨干力量、延伸根系末梢,切實增強基層治理的組織力、戰斗力和執行力,努力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有效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說。
數字矩陣升級“家門口治理”
京口區千秋橋社區東吳路26號居民樓,粉刷一新的一堵大白墻前,有序停放著汽車。“以前這里有一堵危墻,別說停車了,大家都避著走。”千秋橋社區黨委書記蔡政說,今年京口區人大機關通過領辦“家門口的一件事”,聯合江濱醫院、街道、社區和專業施工團隊,拆危墻建新墻,惠及居民百余戶。
打破條塊壁壘,推動資源向民生一線“沉下去”。鎮江深化基層黨建“五責聯抓”責任體系,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黨員扎實開展“雙報到、雙服務”工作,每年至少幫助解決1件民生實事。
“這個小程序功能越來越豐富,不僅可以上報問題,駐鎮企業一旦出現消防安全隱患,系統還會自動報警。”丹陽市界牌鎮網格員、黨員志愿者孫建群指著手機上今年才升級的“界牌治理2.0”微信小程序說,現在排查治理隱患更便利了。
數字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界牌鎮地處丹陽市東北部,是遠近聞名的汽配名鎮,外來人口是當地戶籍人口的2.5倍。該鎮制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優化升級“界牌治理”數字治理矩陣。新平臺運行以來,收集矛盾問題212件、處置解決202件,信訪矛盾化解率同比提高了。“我們還和毗鄰的常州孟河、丹陽丹北共同探索‘跨域通辦’服務平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成事。”界牌鎮黨委書記劉奇說。
黨群服務中心“幫跑腿”
6月9日中午,位于句容市寶華鎮仙林·首望城小區的瑯琊社區黨群服務驛站,居民馬麗拿著積分存折兌換了一張悅享食堂代金券。“居民參與志愿活動可以獲得積分,用來兌換代金券、游樂券等。”寶華鎮黨委書記方春喜介紹,在該鎮黨委牽頭下,瑯琊社區與仙林·首望城開發商合作,利用售樓處建設首望城未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引入健身館、親子樂園等生活服務業態,同時設立黨群服務驛站。
用好黨群服務中心,變“群眾找服務”為“服務送上門”。鎮江深入推進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覆蓋全市98%以上的基層陣地,設立、更新網格站點850余個。
6月11日,丹徒區芳草園小區“宜之家”,71歲的居民張大爺在網格員的幫助下完成退休待遇認證。這個利用小區閑置用房打造的黨群服務微中心,不僅提供失業證、退休待遇認證等11大項幫辦代辦服務,還具備矛盾調解、休閑娛樂等功能,變“群眾跑腿”為“我來跑腿”。目前丹徒區已建成30個“宜之家”紅色驛站黨群服務微中心。
鎮江結合群眾反映集中的服務事項開展“聚人氣、優服務”專項行動,推動為民服務面積最大化、黨建共享效用最大化,目前全市90%以上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供養老服務、托管服務,近50%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因地制宜推出延時服務、周末服務。
黨員帶隊聯合“晨巡查”
6月10日一早,鎮江經開區新茂社區居民中心戶馬林在自己負責的樓棟周邊轉了一圈。“既是日常巡查,也是晨練,一舉兩得。”馬林說。就在前不久,他在巡查中及時發現并化解調處兩戶居民的矛盾,避免了事態激化升級。
新茂社區是鎮江市占地面積最大、服務人口最多的拆遷安置小區之一。面對人少事多的困境,新茂社區黨總支在網格內增設黨員中心戶、信息員隊伍,設立5個網格支部,選配120名黨員中心戶和136名信息員,聯系服務4100余戶居民,將黨建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
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治”,鎮江堅持多元參與理念,通過黨員帶頭,吸引居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參與治理,做活基層治理“大文章”。
走進揚中市長江花城社區31幢,記者看到,樓道公共區域墻面粉刷一新,綠植、圖書角、會客桌椅擺放設置有序。“我們在此打造‘會客廳’‘讀書角’,小區居民休閑聊天、交流議事有了好去處。”31幢樓道黨小組長姚克祥說。這一共建共享模式也在揚中全市鋪開,目前已建成109個樓道會客廳。
“我們將持續深化和諧善治先鋒行動,不斷健全黨的組織架構,扎實辦好群眾身邊的‘小餐桌、小陣地、小活動’,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鎮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娟說。
(晏培娟 錢飛 魯炳呈 倪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