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開花
關鍵詞:大規模集中培訓、普通黨員進黨校
調研地點:泰州興化市
10月10日,興化市委黨校的教室內氣氛熱烈,70名來自各社區的黨員工作者圍坐成圈,正在進行一場生動的矛盾化解情景模擬演練。此次培訓采用“兩天集中授課+情景模擬”的創新模式,將基層治理、群眾溝通等抽象理論融入具象化、可操作的實踐環節中,使學員在互動中深化理解,在演練中提升能力。
這是興化市推進“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行動的生動一幕。今年以來,興化市按照“全員覆蓋、分類施教、精準高效”的標準,全面構建市級示范、系統重點、基層兜底的三級培訓體系,制定了涵蓋6大類8個領域的黨員培訓計劃,并以“萬名黨員進黨校”集中培訓行動為著力點,在全市26個鄉鎮(街道)和34個機關單位中,分層分類開展培訓活動,推動5.9萬名黨員四年內分批走進黨校課堂。今年以來,已舉辦各類培訓班105期,覆蓋黨組織書記1321人,累計對黨務工作者、普通黨員等群體進行集中培訓1.7萬余人次,因地制宜構建起黨員教育新格局。
在人才社區市委黨校教學點,剛參加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班”研討的昌榮鎮鹽北村黨總支書記劉劍拿著筆記本說:“以前上黨課總覺得離實際工作遠,現在課程里既教鄰村書記化解土地糾紛的案例,還有基層治理實操教學,回去就能用。”這樣的“靶向供給”源自興化市委組織部每月進行的“黨員最想聽課程”調研。今年以來,新增的20節特色課程中農村黨員實操課比例提升至40%,通過整合各級黨校的師資資源,興化黨員教育師資庫現已涵蓋組織建設、鄉村振興等12個專題的64節課程,并新增了單位“一把手”黨課13節、業務骨干實操課18節。
下午時分,記者一行來到大垛鎮管阮村,戶外遠教大屏上正播放《基層工作錦囊》黨員教育視頻,30余名農村黨員聚精會神觀看。興化市結合每月“遠教固定學習日”,在全市開展優質黨員教育資源進鄉村、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新興領域“六進”活動,通過黨校戶外大屏、遠教站點展播課程,覆蓋黨員2.8萬人次,實現“黨校課堂”向基層一線延伸。從城市社區的“網格員實訓營”到農村田間的“農技微課堂”,從基層黨組織書記到普通黨員,興化市以“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行動為抓手,將黨員教育的“必修課”轉化為服務群眾的“真本領”,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一線落地開花。
黨員在哪里課堂就辦到哪里
關鍵詞:分層分類、精準滴灌
調研地點:連云港海州區
“黨員教育課堂開到我們的休息驛站里,學習再也不會掉隊了。”近日,在海州區智慧物流園的“紅韻·小哥”驛站里,黨員張雙洋利用午休時間,認真觀看微黨課視頻。這個設在快遞站點旁的紅色驛站,不僅為像他這樣的新就業群體黨員提供了充電歇腳的場所,還把黨課學習送到“家門口”,既不耽誤工作,又能及時“充電”,實現學習工作兩不誤。
海州區扎實推進黨員教育全覆蓋,針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黨員流動性強、學習時間分散的特點,堅持“黨員在哪里,課堂就辦到哪里,學習就跟到哪里”,針對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絡主播等新興領域黨員特點,依托全區219個暖“新”驛站,打造“紅韻微課堂”,讓新就業群體黨員可以就近就便開展學習。
今年以來,海州區緊密聯系不同領域黨員實際,從“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個人需求”三個維度著力,差異化、本土化匹配培訓方式和內容,堅持“分層+分類”相結合,開展不同領域黨員“量體裁衣”教育培訓,推動“干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面向機關單位黨員,舉辦“智匯海州大講堂”8期,編印涵蓋“理論包+政策袋+案例庫”的“智匯+”知識手冊。面向村(社區)干部、黨員等開展“紅韻·賦能”系列培訓30余期,覆蓋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員1.4萬余人次。面向新興領域黨員開設“紅韻微課堂”,在暖“新”驛站配置學習資料600余套,打造“紅色讀書角”,及時推送微黨課等教育資源,幫助新就業群體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確保“流動不流學”。
海州區還通過“車間微課堂”“一刻鐘黨課”等靈活形式,創新開展“黨課面對面 送學到基層”訂單式培訓活動,將理論學習陣地延伸至生產一線、班組崗位,根據黨員崗位特點與實際需求定制學習內容,實現“黨員在哪里,課堂就設在哪里”的精準送學80余場,真正讓每名黨員都能在教育培訓中補足精神之鈣、筑牢信仰之基,推動形成“全員受教育、人人強黨性”的良好局面。
讓黨員教育培訓“有滋有味”
關鍵詞:提高優質內容供給、加強師資陣地建設
調研地點:無錫江陰市
“各位學員,現在我們來到的‘江陰力量’展區,正是解開長江大保護‘江陰密碼’的核心區域……”在江陰市長江大保護展示館,講解員顧若楠正在為一批黨員進行現場講解。作為江陰市七大主題教學線路之一“魅力濱江”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點位今年已經接待了逾千名黨員干部。
黨員教育陣地是開展黨員教育的主要載體。江陰市持續優化黨員教育陣地、師資、內容等供給側,不斷提升黨員教育精細化水平,以紅色教育鏈、產業發展鏈、科創賦能鏈、治理提升鏈、文化傳承鏈為引領,系統規劃紅色暨陽、產業強市、科創江陰、鄉村振興、縣域治理、魅力濱江、暨陽古韻等七大主題教學線路,構建“5+7+N”主題教學體系。此外,江陰市還綜合考慮硬件配套、服務能級、地理位置等情況,精心遴選19個共享式組織生活陣地,面向全市黨組織開放網上預約,目前已接待黨員干部1.7萬余人次。
“這首《七律·長征》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了岷山,長征迎來了勝利的曙光……”隨著江陰市“紅色講師團”成員、高新區“四型黨課”特聘講師方雪梅聲情并茂的朗誦,現場聆聽詩詞黨課的黨員仿佛重回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對長征精神感悟更加深刻。江陰市把加強黨員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提升黨員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面向黨政機關、企業、農村、學校、社會組織等不同領域,推選27名優秀領導干部、業務骨干、專家學者、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組建“紅色講師團”。針對教育內容不接地氣、表達不夠生動等黨員普遍反映的問題,江陰市專門舉辦現場教學講解員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在一場場專題教學、現場觀摩、結構化研討、講解比賽中,幫助講解員精進專業素養,讓每一次講述既能傳遞知識,更能打動人心。
“新四軍緊急撤離前,還不忘專門支付欠下的兩角五分買魚錢,當年的作風嚴謹可見一斑。”在長涇鎮蒲市村新四軍六師師部駐地舊址紀念館,幾名黨員現場觀看情景短劇《兩角五分鲞魚款》后,不由得發出感嘆。江陰市依托渡江戰役紀念館、江抗紀念館等紅色資源,深度挖掘紅色故事、先進事跡等,研磨開發一批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微黨課,打造“一基地一課程”特色教學模式,讓原本單一的講解,升級為“有滋有味”的生動課堂。
讓教育培訓 始終與實踐需求同頻共振
關鍵詞:學用轉化、以學促干
調研地點:蘇州市相城區
“果園社區分享的‘社區合伙人’模式,是從實踐中總結出的真招實招,為我們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打開了思路!”在10月的“書記講黨課”直播活動上,相城區的三位村(社區)書記分享的“自我造血”故事,引發了基層工作者的廣泛共鳴。
靶向施教是“學用相長”的前提。相城區聚焦農村、城市社區、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新興領域等不同領域黨員需求,建立黨員教育培訓和管理監督協調機制,由11個部門分領域組織開展培訓。從全區新任小區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到全區智能建造“黨建+產業”融合示范培訓班,29個區級層面專題班次通過情景模擬、案例研討等多樣化實戰課程,推動廣大黨員將“所學所思”轉化為廣大黨員的“所行所用”。
在此基礎上,相城區搭建“解題黨建”實踐平臺,以黨建解題事項交辦機制為抓手,推動黨員教育從“課堂理論”邁向“一線實踐”。“培訓時老師講到‘群眾需求在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現在成了我開展工作的‘金鑰匙’。”懷揣培訓筆記,今年新上任的街區黨支部書記楊明娟開啟了新一輪商戶走訪。這樣的“學用轉化”場景在相城四處可見:農村黨員帶領蟹農們把電商直播培訓技巧融入養殖銷售全流程,蹚出了“大閘蟹+電商”產業振興新路子;社區黨員將基層治理培訓所學落到實處,投身“場所撤并轉、服務增擴提”專項行動,各類活動陣地新增老年助餐、兒童托管等服務事項百余個,日均人流量增幅近半;新興領域黨員聯合高校院所,進一步深耕智能車聯網產業技術創新,推動應用場景落地,探索商業閉環。
為精準掌握黨員教育培訓實效,相城區創新開展“以事察人”日常項目化觀察干部工作,組建3個日常觀察組,通過列席“三重一大”會議、跟隨重點調研重大活動、陪同處理問題等方式,動態記錄黨員干部在實踐中運用培訓知識破解難題的表現,并結合觀察發現的能力短板,及時優化培訓計劃,形成“實踐觀察—問題研判—靶向補訓”的迭代機制,讓黨員教育始終與實踐需求同頻共振。
(林元沁 葉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