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鄉村全面振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戰略地位。從年初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到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凸顯出人才振興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基礎。各地黨組織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下大力氣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鄉村的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推動鄉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比如,產業的興旺離不開人才的引領,文化的繁榮有賴于人才的滋養,生態的美麗需要人才的守護,組織的強化倚仗人才的支撐,可以說,鄉村全面振興這篇大文章,唯有靠人才執如椽巨筆才能揮寫出絢麗的篇章。倘若沒有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完善、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作為后盾,其他方面的振興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鄉村全面振興更是無從談起,因此鄉村要實現全面振興,人才是關鍵變量。
人才匯聚之地,鄉村方顯活力;才智涌動之時,振興始有動力?。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人才振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不斷推動鄉村振興人才規模壯大、素質提升、結構優化,為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現階段我國農業現代化仍然相對滯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較為薄弱,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仍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面對這些現實挑戰,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唯有以人才振興破局,才能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池春水,這既是補短板、強弱項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人才厚度決定鄉村全面振興高度。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要以更高的站位來謀劃鄉村人才工作,將人才作為鄉村全面振興最寶貴的資源,持續加強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力度,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鄉村公共服務的質量,促使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在鄉村形成良性循環。完善人才的支持和鼓勵政策,為鄉村人才開辟“綠色通道”,關注鄉村人才的需求,關心他們的生活,為人才發展提供廣闊空間,讓他們在政治上有身份、有地位。積極搭建鄉村振興的交流、創新、創業平臺,開展農業技術專家培訓、創業經驗交流分享等活動,舉辦返鄉創業群英會,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在鄉村全面振興的舞臺上挑大梁、當主角,為鄉村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灌南縣新集鎮黨委書記 陳品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