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眾庶也。”我們黨衡量干部,非常注重一個“品”字,既看群眾口碑好不好,還看干部品行正不正。好品如清泉,好評似豐碑。黃大發帶領村民絕壁鑿渠引清泉,被稱為“當代愚公”;王傳喜堅持“不能讓集體吃虧,不能讓村民吃虧”,贏得“老大哥”的暖心稱謂……實踐表明,只有求真務實、勇于擔當,保持良好作風和行為操守,才能在群眾心中樹立起形象,贏得群眾的尊重與好評。
農村基層干部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其能力素質關乎基層治理效能與群眾福祉。干部干得怎么樣,取決于用雙腳丈量土地的深度、以真心換民心的溫度。那些照本宣科的“傳聲筒”,按部就班的“二傳手”,陽奉陰違的“假把式”,看似完成了規定動作,實則透支了群眾信任,冰冷隔閡了干群血脈紐帶,最終群眾只會“你唱你的調,我走我的道”。
政聲人去后,百姓論是非。群眾評價干部,不是聽嘴上說什么,關鍵看事情做得怎么樣。群眾心中自有一把尺,農村基層干部要用躬身實踐詮釋對黨忠誠,以赤誠情懷踐行對民真誠,把黨的惠民政策轉化為田間地頭的具體行動,既做政策的堅定執行者,更當群眾的貼心解鈴人。堅持用發展成效說話,多聽聽群眾評價,弄清楚群眾所思所盼,緊扣村情制定規劃,聚焦特色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領域,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作風品行的好壞,群眾心中自有一面鏡,要力戒形式主義,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切忌機械執行,過度留痕,加重群眾負擔。群眾最怕干部不公道,要及時公開集體資產、惠民資金的“家底”,把賬目“曬在陽光下”。面對村痞惡霸和歪風邪氣,要敢于亮劍維護公義,以公道處事、干凈做人的品行沉淀魚水深情。
(灌云縣委組織部 王尚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