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廣大黨員干部當以“永不止步”的奮斗姿態,樹牢正確政績觀,在主動作為中彰顯擔當,于攻堅克難處踐行宗旨,真正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為民服務不能止步于“身入”,而應見于“心入”。一首“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火把訪貧農”傳唱至今,反映了我們黨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優良作風。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政策執行,都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身入”,而是要做到“心入”。“身入”只是形式,是接觸實際、了解情況的第一步;而“心入”才是關鍵,是用心去感受群眾的冷暖、用情去傾聽群眾的訴求。黨員干部要切實增強為民情懷,既要撲下身子、邁開步子,到田間地頭、社區工廠,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在面對面拉家常中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又要放下架子、沉下心來,站在群眾立場思考問題,通過出實招、下實功、辦實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做群眾心里的“自家人”。
為民服務不能止步于“顯績”,而應見于“潛績”。政績之本,在于為民。“顯績”看得見、摸得著,短期內就能見效;“潛績”不顯山、不露水,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二者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相較而言,不計得失、甘為人梯,注重在“潛績”上下功夫,更能體現干部的作風和境界。“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為官一任理應造福一方,不能只顧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考量,更不能為撈資本、謀升遷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樹牢正確政績觀,既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作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不戚戚于政績,不耿耿于聲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過硬實績。
為民服務不能止步于“擔憂”,而應見于“擔當”。近年來,“躺平式”“側臥式”干部時有出現,他們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對棘手問題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對群眾訴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嚴重損害黨的執政根基。平心而論,干部難免會有“擔憂”,擔憂群眾訴求難以兼顧,擔憂改革創新遭遇失敗,擔憂工作失誤帶來不良后果。然而,這種“擔憂”絕不是逃避責任、不敢擔當的借口。要永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面對矛盾問題時少一點擔憂、多一點擔當,想一想這么干是不是有利于人民群眾,是不是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以擔當的寬肩膀、成事的真本領,真正把對黨忠誠、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鐫刻在新時代的奮斗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