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面對基層治理現代化新要求,要充分發揮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以網格為基礎、以服務為先導、以機制為保障,著力破解基層治理難題,錨定“黨委統籌、多元協同、群眾參與”的基層治理新路徑,讓“家門口”成為溫暖可及的幸福港灣,為鄉村振興和基層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突出真學真用,在擦亮黨建品牌上走深走實。基層黨組織是基層治理的“發動機”,其組織力強弱直接關系治理成效。深化網格治理。夯實“精網微格”全域網格治理責任體系,按地域、人口等要素調整網格,對應設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村(社)黨組織書記擔任網格長,“兩委”成員、社工、鄉村振興專干擔任專職網格員。提升服務質效。推進小區“一站六員”服務機制全覆蓋,分批分類提檔升級小區黨群服務站,重點打造黨群服務站。各社區黨組織排出年度大事、治理要事,定期開展“晾曬評比”,提升基層治理創新項目成效。強化學有示范。組織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分層次、分團隊、分批次”赴市內外示范社區學習優秀經驗做法。做優社區“書記講壇”等載體,推動新任社區書記與“百名示范、千名領先”社區書記、社區“兩委”成員與社區“銀發先鋒”開展師徒結對,手把手做好傳幫帶。
突出精準精細,在推進服務群眾上見人見事。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以解難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最難解決的事一件件辦好,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升級更便捷的智慧服務。依托公安信息化管理平臺,落實定人、定崗、定責“三定”管理,通過高空巡查、三維建模、聯動執法App等,統籌基層治理網格內黨建、安全生產、城市管理、鄉村振興等多項工作,聯合城管、交警等執法力量,實現矛盾問題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化解。打造更暖心的服務陣地。依托村(社)黨群服務中心,整合志愿者、新就業群體等社會力量,舉辦愛心暑托班、黨群微家“趣課堂”等活動。健全物業服務質量監督評價機制,定期發布物業服務企業紅黑榜,推動物業服務提升。深化“黨建+”鄉村鄰里中心建設,開設村(社)大食堂,探索“積分兌換餐”制度,把服務送到家門口,讓治理觸達最末端。推行更貼心的五上機制。建立“上門問需、上門問計、上門問效、上門解難、上門送溫暖”五上機制,推動網格員用鐵腳板丈量責任,加強與群眾聯系,開展“足印社區、心掛萬戶”行動,為群眾送去舒心順心的服務,讓群眾感知黨的溫度熱度。
突出共駐共建,在推動共治共享上聚力聚效。做好融合大文章,廣開渠道、多建平臺、拓展機制,既讓干部帶頭干,也讓駐區單位齊參與、黨群攜手一起干。多方聯動、整合資源。劃分片區,由班子成員包保,優選部門負責人、年輕公務員定村,協助開展網格巡查、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完善社區“大黨委”機制,城市社區配備兼職委員,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問題。在社區推行“社區+物業”合署辦公,通過人員共融、陣地共建、環境共治強化統籌協調效能。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干部到一線、服務零距離落到日常,綜合日常走訪、巡查和管理工作,定期研判報送需要上級協調解決的問題。落實“街鄉吹哨、部門報到”聯動治理機制,履行好“吹哨職責”,積極對接縣直機關,組織黨員干部“進網入格”聽民聲、送服務、辦實事。借勢借力、凝聚合力。組建社會“能人庫”,將過去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轉變成“上面千條線、基層一張網”的高效志愿服務模式,突出精準高效,聚力解決一老一小、特困殘疾等特殊群體急難愁盼問題,確保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在“讓群眾參與、請群眾評判”中匯聚起黨群共治強大合力。
(灌云縣伊山鎮黨委書記 李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