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第13期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指出,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前進道路上面臨的重大斗爭不會少。黨員干部作為團結奮斗的中堅力量,更應以斗爭精神淬煉鐵肩擔當,堅定斗爭方向,洞悉斗爭規律,提升斗爭本領,團結引領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偉大斗爭中披荊斬棘,不斷奪取一個又一個新的勝利。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斗爭精神是鐫刻在黨旗上的精神密碼。長征路上,紅軍以“風雨侵衣骨更硬”的斗爭意志跨越雪山草地,在槍林彈雨中開辟勝利之路;抗戰年代,先烈用“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斗爭決心抵御外侮,在烽火硝煙中筑起民族脊梁……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斗爭精神始終指引著黨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闖關奪隘,激勵著黨員干部在急難險重的考驗中百煉成鋼,以堅實臂膀、不屈脊梁扛起時代賦予的使命重任。我們黨依靠斗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各項工作千頭萬緒、各種矛盾問題交織疊加,躲不開也繞不過,這迫切要求黨員干部錘煉更加過硬的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
斗爭絕非莽撞蠻干,而是一門深諳規律、講求策略的藝術。實踐證明,斗爭本領并不會隨著黨齡、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提高,而是必須在斗爭中學會斗爭,在斗爭中成長提高。要把穩“人民至上”的斗爭方向,聚焦就業增收、醫療保障、教育公平等群眾關切,以刀刃向內的勇氣革除沉疴痼疾,以開拓創新的思維探索破局路徑,以一抓到底的決心確保工作落地見效。要錘煉攻堅克難的斗爭能力,秉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務實態度,發揚“安專迷”的敬業精神,主動加壓充電,擠時間鉆研業務,在學思踐悟中填補知識空白、補齊能力短板、消除經驗盲區,以過硬斗爭本領從容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要涵養久久為功的斗爭耐力,永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快,在持續斗爭中啃下“硬骨頭”、跨越“婁山關”,以滴水穿石的斗爭耐力推動事業行穩致遠。
斗爭總是不請自來,總是不以良好的愿望為轉移。越是使命艱巨、局面復雜、困局難解,越需要黨員干部永葆斗爭風骨、傳承斗爭基因,始終以敢于斗爭的膽識直面挑戰,以頑強斗爭的韌勁攻堅克難,以善于斗爭的智慧破障前行,讓斗爭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迸發磅礴偉力,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