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更好凝聚服務群眾,健全群眾利益協調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關鍵在于聚焦身邊小事、辦好民生小情,這既是對新時代黨員干部的諄諄囑托,也為基層治理指明了實踐方向,讓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樸素哲理,在新時代基層治理中煥發出新的時代內涵。
枝葉關情彰顯初心使命?。群眾反映的槽點往往是改進工作的支點,生活中的痛點恰是改革發力的起點。若下水道堵塞無人問津,垃圾堆放久未清理,老人看病掛號排成長龍……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小情,日積月累便可能演變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灰犀牛”。“時代楷模”黃文秀放棄大城市工作機會,扎根廣西百色扶貧一線,用年輕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帶領政和縣干部群眾3年實現脫貧摘帽,用“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的工作作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這些生動實踐告訴我們,小事小情連民心,辦好了就是凝聚力;小事小情連全局,辦實了就是生產力,這既是為民情懷的生動注腳,更是共產黨人最深厚的執政底氣。
?逆水行舟需持續用力,懈怠小事必損民心?。當前,少數干部在服務群眾過程中暴露出的態度冷熱不均、工作落實不到位、處理問題有偏差等問題,值得高度警惕。有的重大輕小的思維慣性,對顯性政績工程趨之若鶩,對隱性民生需求視而不見、把走流程當作辦實事,用已登記代替已解決、熱衷百日攻堅的轟轟烈烈,忽視細水長流的持之以恒。干部若在小事小情上懈怠,看似省了精力,實則寒了民心,長此以往,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難免淪為空中樓閣,黨員干部的形象也會在群眾質疑聲中逐漸坍塌。小事小情,是初心的試金石;擔當作為,是黨員的本色,唯有將群眾的小事小情當作心頭大事要事來辦,才能真正架起黨群連心橋,讓基層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做好群眾工作,黨員干部既要懷揣“衙齋臥聽蕭蕭竹”的為民情懷,更要錘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實干本領。要練就“鐵腳板”功夫,多去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常到大街小巷、鄰里街坊,深入百姓家中、群眾心間,走遍千家萬戶摸實情,說盡千言萬語解民憂。善用繡花功夫,依托數字化平臺打造“指尖上的政務服務”,通過網格化管理、接訴即辦等機制,讓社保認證、醫保報銷等事項“掌上辦”“馬上辦”,讓數據跑腿替代群眾跑路,提升服務效能。樹牢閉環思維,建立問題發現、交辦督辦、反饋評價全鏈條,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度量衡”,在解決小事小情中彰顯實干擔當。
(灌南縣委組織部楊世棟、馬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