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三農”工作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要充分發揮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全力夯實組織建設、激發產業活力、廣聚人才力量,在矢志不渝的奮斗中蹚出一條強基固本、興業聚才的富民興村路,為鄉村的繁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黨建固本,筑牢鄉村振興“堅強堡壘”。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要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抓班子、帶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嚴把政治標準。始終把政治忠誠、政治擔當、政治能力放在首位,聚焦“想干事有激情、能干事有本領、干成事有實績”的核心標準,重點選拔那些深植“三農”情懷的“土專家”“田秀才”進入村“兩委”班子,特別注重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優秀鄉村振興專干中推選。創新培養模式。建立“老帶新”導師制,由經驗豐富的老干部、老黨員擔任“導師”,從政策解讀、群眾工作、矛盾調解等方面手把手教方法、傳經驗,幫助年輕干部快速成長。推行“強帶弱”結對機制,組織先進村與后進村“兩委”成員跨村交流、互學互促,形成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定期開展工作督查與走訪調研,對村干部的工作完成情況、工作作風等進行了解,全方位激發隊伍內生動力。凝聚三方合力。建立村干部、駐村干部、定村干部“三支力量”協同聯動機制,明確職責定位、細化服務清單,充分發揮村干部“頭雁陣”、駐村干部“先鋒隊”、定村干部“智囊團”的作用,形成“1+1+1>3”的聚合效應。通過三支隊伍的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工作格局。
產業興村,激活鄉村振興“發展引擎”。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產業振興”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推進農業特色轉型。以“綠色生態、三產融合、品牌培育”為引領,堅持一村一品育特色,圍繞蘆蒿、藍莓等特色蔬果,注冊特色蔬果品牌,同步發展規模養殖業,積極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建設區域性農事綜合服務中心,為農業生產提供全鏈條、一站式服務,助力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形成高效農業、生態循環、稻麥種植三個示范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拓展多元高效的招商矩陣,組建黨員干部帶頭攻堅的招商引資團隊,激活產業鏈黨建聯建效應,發揮組織協調優勢,以商引商帶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組建在外杰出人才為家鄉招商引資牽線搭橋,開啟全員招商“奔跑”模式,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推進項目落地見效。建立黨員先鋒包聯機制,加強對項目建設的跟蹤,在客商需求、問題協調、要素供給等各個方面全程跟進,在審批、建設、投產等各個環節全面提速,確保項目盡快落地生根。為項目提供“保姆式”服務,建立健全項目服務機制,吸納業務骨干黨員與企業黨建聯絡員組建聯合服務隊,成立專門的項目服務小組,確保“需求有人接、問題有人管、資源有人聯”,保證項目盡快開花結果。
聚才賦能,注入鄉村振興“智慧源泉”。人才是流動的資源,做好人才培育,就是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智力支撐。織密“鄉情紐帶”。全面梳理本鄉鎮在外優秀人才,建立涵蓋個人專長、發展意向、聯絡方式的動態信息庫,為靶向引才奠定基礎。推進“歸雁”計劃,開展“引老鄉建家鄉”、“引老鄉議鄉事”等活動,搭建好在外人才回鄉考察調研、投資興業的聯系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本鄉鎮在外優秀人才和本土專家人才在資源鏈接和理念革新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建強“成長梯隊”。結合鄉村振興發展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干部交流輪崗制度。舉辦基層后備干部學習提升班,采取網上自學和集中授課相結合的模式,同時以提升農村技術人員實用技能為目標,通過遠程教育、專家指導、外地觀摩、交流學習等方式對“土專家”進行現代專業技術的培訓。完善“激勵生態”。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績效掛鉤的人才激勵機制,制定和完善“為敢干者搭舞臺,為實干者搭平臺,為快干者搭擂臺,為能干者搭獎臺”四項行動的實施方案,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設立創新容錯清單,助推人才在干事創業中“挑大梁”“唱主角”“出頭彩”。
(連云港市灌云縣龍苴鎮黨委書記 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