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十三次聚焦“三農”主題,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我們必須牢牢扛起政治責任,找準鄉村振興“發力點”,以組織引領提動力、產業升級增實力、人才支撐添活力,讓美麗鄉村在新時代煥發絢爛多姿的光彩。
強基固本,織就鄉村治理“同心結”。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黨建引擎”有活力、有力量,鄉村振興的步伐才能更扎實。鍛造能力過硬“領頭雁”,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體系,實施“頭雁工程”選準選好村黨組織書記,全面實施村干部學歷能力雙提升行動,創新設立鄉村振興大擂臺、鄉村振興示范村等平臺載體,健全完善激勵機制,讓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有收獲,充分激發村干部投身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構建協同發展大格局,打破村域壁壘,創新推行“黨建聯合體”模式,以組織共建為紐帶,推動形成“組織聯建、產業聯動、治理聯抓、服務聯享”的片區化發展格局;建立跨村產業聯盟,整合資源要素,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從“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推動需求有效對接、資源優勢互補、問題協同解決,推動實現“一村富”到“村村富”的精彩蝶變。激活鄉村善治新效能,創新治理模式,立足“五治融合”治理理念,用活村規民約,因地制宜打造“百姓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多元基層治理載體;深挖鄉土文化底蘊,避免陷入“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發展,積極開展“村BA”“村晚”“采摘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以精神文明新風貌為鄉村振興注入時代新動能。
創新驅動,奏響產業興旺“奮進曲”。產業振興是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的源泉,必須堅持創新引領,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通過科技賦能、品牌打造、三產融合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深挖地域特色,在發展壯大“水蛭”“瓜蔞”等特色種養殖產業基礎上,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從初級農產品向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全產業鏈拓展,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走向特色化、差異化、精品化,全力推動“土特產”成為“大產業”。創新電商生態,加快構建現代化電商生態體系,全力搭建農產品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加強與頭部電商平臺戰略合作,推動傳統農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讓“土特產”搭乘網絡快車,助力實現特產“隱藏款”強勢“出圈”。強化政企聯動,構建政企村民的共同利益紐帶,創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村集體參與”的合作模式,鼓勵引導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通過盤活閑置資產、建設共富車間、發展田園綜合體等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企業增效、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多贏局面,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
引智?育才,構建人才發展“生態圈”。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充分發揮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拓寬渠道引才,要打好“鄉情牌”,聚焦特色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培育、和美鄉村建設等方面需求,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庫,精準對接返鄉創業大學生、退役軍人、致富能手等群體;廣發“求賢令”,鼓勵返鄉人才領辦、創辦企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配套創業扶持、項目孵化等政策措施,積極招引產業管理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積極打造群英薈萃的鄉村人才“雁陣”。厚植沃土育才,圍繞“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的原則,制定“訂單式”“菜單式”技能培訓,加強與鄉村振興學院合作、搭建屬地高校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快構建多元化培養體系;圍繞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完善“師帶徒”“老帶新”傳承機制,形成“培育一個、帶動一片“的裂變效應。優化環境留才,建立人才晉升通道,注重在返鄉人才中發展黨員推薦優秀返鄉人才參選“兩代表一委員”,表現優秀者納入村級后備干部培養范圍;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提供項目對接、政策咨詢、手續代辦等“一站式”服務,讓返鄉創業者創業有扶持,讓技術能人發展有平臺,讓管理人才成長有空間,確保人才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連云港市灌云縣四隊鎮黨委書記 王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