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提到,要學習陳云同志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應該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要上屋頂,不要老呆在地下室。”高度決定視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全。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要始終把責任舉過頭頂、把百姓裝在心中、把目光聚焦長遠,秉持大視野、涵養大格局、展現大擔當,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邁向新的高度。
“登泰山而覽群岳,則岡巒之本末可知也。”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境界。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通觀全局、把握大勢,從毛澤東同志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引革命走向勝利,到鄧小平同志以“貓論”開啟改革開放征程,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性提出“兩個大局”重要論述并不斷豐富內涵……他們用高度的戰略清醒,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出歷史偉業。這些偉大的戰略思想和智慧實踐反復證明,領導干部的站位要高一點,堅持好運用好貫穿黨的創新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跳出“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著眼“國之大者”,將崗位工作置于黨和國家的戰略全局中審視定位、謀劃舉措,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視野要寬闊一點,始終緊跟時代、放眼世界,多學點前沿知識,多關注最新動態,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提高跳出問題看要害、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真正做到見多識廣、胸有成竹。
“各級干部也不能眼睛總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對領導干部而言,“站得高”絕非為了回避基層瑣碎、陷入凌空蹈虛的誤區。若一味緊盯上級文件精神,卻漠視群眾真實需求,政策落地便極易出現“溫差”。領導干部謀劃推進工作時,要做好“上傳下達、承上啟下”的工作,既要善于把“上面”的政策貫徹下去,結合實際拆解任務、細化舉措,不搞“一刀切”的機械執行,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解讀政策、接地氣的方式推進落實,讓惠民政策從文件上走到心坎里。也要善于把“下面”的情況挖掘上來,常到田間地頭察實情、進社區院落聽心聲,放下架子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既聽順耳話也聽逆耳言,既看“門面”也看“后院”,把政策執行中遇到的“中梗阻”“落地難”摸清楚,把基層探索出的“土辦法”“好經驗”挖出來,推動各項工作既符合頂層設計,又扎根群眾土壤。
“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共產黨人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站得高”說到底就是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界,既要有遠見,也要有預見。領導干部要增強前瞻思維,跳出“一時一事”的局限,在謀劃區域發展時錨定長遠目標、緊扣功能定位,保持久久為功的定力,在推進城市建設時同步升級配套產業,讓每一項部署都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也要增強底線思維,把風險隱患排查的“探頭”架在前面,系統研判既有隱患與潛在風險,全面分析預估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做到主動施策、有備無患,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始終嚴格守牢習近平總書記為政治、金融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等一切領域和各方面工作劃出的底線、紅線,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筑牢發展根基,為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