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并強調,要樹好選人用人風向標,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為擔當者擔當、為干事者撐腰。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只有放開手腳、敢闖敢試才能找到啃硬骨頭的方法路徑,瞻前顧后、畏葸不前很難取得突破,甚至可能前功盡棄。想要破除改革路上的荊棘藩籬,既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大膽嘗試、勇于開拓、銳意進取,更需要組織部門落實容錯保護機制,旗幟鮮明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容錯糾錯作為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重要舉措,從明確提出“三個區分開來”,到把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寫入黨的十九大,再到印發《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容錯糾錯的機制日趨完善、作用日益顯現,為黨員干部撐起了敢為的“腰桿”、配備了沖鋒的“護甲”,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氛圍愈加濃厚。睽諸現實,個別干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奉行“盤子多刷多碎、不刷不碎”的處世哲學,產生了不敢干、不想干的錯誤心態。比如,有的在工作中墨守成規、故步自封,不敢創新突破;有的面對任務左躲右閃、面對工作被動應付,當起了“卷起袖子在一邊看”的躺平干部;有的過多考慮個人利益,將大量精力用在研究人情世故、糾結利弊得失上……雖然這類干部只是少數,但容易造成“酒與污水效應”,影響其他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危害不小,必須加以抵制,杜絕這種不良風氣生成蔓延。
干部越為事業擔當,組織越要為干部著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健全優化干部容錯糾錯機制,對激勵干部作為、體現組織溫度進而推動改革發展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要正確看待為改革創新所做的各類探索,堅持識大局、看長遠,對改革工作中出現的新事物、新觀點不輕易下結論、貼標簽,對推動創新中產生的新矛盾、新問題不簡單扣帽子、打棍子,對一時拿不準、看不透的可以緩一緩、等一等,為改革創新留出足夠發展空間。要科學對待在改革探索中出現的失誤錯誤,對照可容具體情形清單,準確界定是“出于公心”還是“謀求私利”,是“無心之失”還是“有心之過”,對在改革過程中攻堅克難、探索創新時出現的失誤,或因缺乏經驗先試先行出現的錯誤,少一些苛責、多一分包容,防止以偏概全、因小失大;反之,對以改革創新為名行違紀違法之實的,以“追求顯績”為由盲目大干快上的,必須予以追責。要積極穩妥推動容錯糾錯落地見效,凡是符合容錯免責情形與條件的,能容則容、應容盡容、敢容會容,不讓干事者受委屈、不讓改革者背包袱;同時,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干部,在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前提下,大膽使用那些擅長攻堅但個性鮮明、主動作為但風格突出、專心謀事但“不討人喜”的干部。要用好談心談話這個傳家寶,及時了解干部思想動態,順境時經常送上善意提醒,遇挫時及時幫扶鼓勵,遭不公正對待時敢于說公道話,做干部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以組織擔當為實干者“保駕護航”。
(東海縣委組織部郭旭、張和悅)